English / 中文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时间:2023-03-15
2023年3月14日 现代教育报 头版 第A2版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乡村教育的关注度依然很高,代表委员们从推动城乡教师定期流动、创新乡村教师编制管理、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学校一体化战略等方面,积极为乡村学校发展建言献策。近年来,北京市一直把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积极提升乡村学校发展的软实力,涌现出一批小而美、小而优的精致乡村学校。
挖潜 探索乡村学校内涵发展区域路径
密云区西田各庄镇中心小学是一所体育特色鲜明的农村校。学校以密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子务形意拳为抓手,着力建设以武术为龙头的体育特色,逐渐形成了“总校武术特色﹢分校区足球、篮球、跳绳特色”的一校多品办学模式。在该校校长王春艳看来,乡村学校要实现有特色、内涵化发展,一支年龄、学历和学科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重中之重。为此,她启动了学校的“蒲公英计划”,通过开展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教学技能等培训,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助力。
令王春艳和其他乡村学校校长鼓舞的是,近年来密云区教委持续将应届大学毕业生等新生教师力量,输送到西田各庄镇中心小学这样的普通农村校,为这些乡村学校的发展不断输送新鲜血液。
为了提升乡村学校师资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早在十几年前,密云区就率先实行了干部教师轮岗交流机制。在“双减”背景下,2021年密云区在原有轮岗交流工作基础上,再次主动承担新任务,成为北京市首批试点干部教师轮岗交流区之一。在这一机制下,2021年当年密云全区就有118名教师在城乡学校之间轮岗。
目前,密云全区参与过轮岗交流的干部教师超过3000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3%。全区城乡师资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农村各学科教师配备齐全,“教非所学”现象基本消除。城乡骨干教师数量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农村校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一体化配置师资,率先尝试干部教师轮岗交流;一体化布局学校,基本形成“一镇一所初中、一所小学,较大镇一所中心小学下辖一至三所完小”的发展格局;一体化管理,教育系统成立9个党建协作组,催生出小学城乡教育共同体等机制……通过这一系列努力,2022年密云区与东城区、朝阳区共同成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
从寻找每所学校变革的突破口,增强乡村学校个体自主发展软实力,到为推动乡村学校群体协同发展,形成区域教育均衡化路径,密云区进行了很多宝贵的实践探索。
在谈及乡村学校发展时,王春艳表示,每一所乡村学校都有其个性化的发展路径,这个路径要与所处的乡土文化结合,与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个性化需求等实际情况结合。“乡村学校的特色化、内涵化建设,应该是一校一案的,不能一味地追着城区走。”
创新 “轮岗﹢网络”多元供给优秀师资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的发展,乡村教育的发展关键在教师。近年来,为切实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明显缩小城乡师资水平差距,北京市出台了多项措施,包括提高乡村学校教师待遇、创新乡村教师编制管理、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推动城乡教师双向流动等。
仅2016年一年,北京市就出台了三份支持乡村学校发展的文件,即《北京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北京市支持乡村学校发展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指导意见》。此后,又分别在2021年3月印发了《北京市乡村教师特岗计划(2021—2025年)》,2022年1月印发了《北京市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工作方案》。
“双减”背景下,为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北京市各区正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完善交流轮岗激励机制,进一步推进区域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开展学区、集团内干部教师按需交流轮岗,重点加强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一般学校的流动。
在积极推动干部教师轮岗交流的同时,北京市还积极通过云端平台将优秀的师资和课程辐射到乡村学校。
自2020年3月北京市教委印发《关于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工作方案》后,昌平区就积极探索“一名老师线上主讲,其他老师线下辅助,以直播形式连接多个课堂”的教学样态。这种教学样态被称之为“双师”课堂。这一课堂形态聚焦薄弱学校、农村学校、集团学校和区域整体,在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2022年12月举行的“双师研修共同体”线上实践月活动中,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教研室携手全区24所输出校的优秀师资,与十三陵中学、下庄学校、小汤山中学等9所输入校的师生们共同开展线上备课、线上说课、线上执教和线上议课,有力提升了乡村学校教师的教学和教研水平,大大增强了师生们的获得感。
在上完地理学科“双师”课后,西府冠华学校的王茉涵老师说:“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学到了新颖的教学理念和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手段,希望能有更多向其他老师学习的机会。”
红足一1世2站教育干部学院副教授吕蕾认为,政策支持优秀教师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数字化建设为乡村学校提供“双师”课堂,北京市内立体化支持乡村学校师资建设效果显著。尤其是从2021年开始的教师轮岗交流,是北京市从市级层面支持乡村教育发展,推动城乡教育均衡,作出的一个重大举措,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乡村学校面临的教师年龄层次不合理、学科教师结构性缺编、新师资力量注入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乏力等问题。”
激活 用乡土资源唤醒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去年,怀柔区九渡河小学成了“网红学校”。这主要是因为学校自2022年1月与十一学校一体化办学以来,除了对教育软硬件设施改造,还推出了移植总校课程体系、建立校外指导教师库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在村里招辅导老师教学生做豆腐、养蜂,学生自己写广告词卖白菜,派出教师到各名校挂职锻炼……一系变革带动了老师和学生们的变化,教学和学习不再刻板无趣、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能力获得综合发展。
在怀柔区,特色鲜明的乡村学校不止这一所。比如,琉璃庙小学以“小问题”为突破口,突出教研实效性,努力推进家委会建设,家校携手共促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喇叭沟门小学依托金帆书画苑创剪纸特色课程,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大力发展民族团结教育;长哨营小学在校园里建起了一座天文观测台,构建起“天文”校本课程体系等。
近年来,怀柔区教委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加大乡村学校软硬件建设投入,以专项实施推动乡村学校办学条件的完善与提升。积极出台政策推动干部教师轮岗交流,鼓励城区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与此同时,制定了学区制建设意见,打造学区教育联盟,尤其是通过成立北五乡(五个远山区乡镇)教育联盟,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成立教研、改革、学生活动共同体,共同研究学校发展路径,促进学校发展。
走进延庆区,也能够感受到乡村学校自主发展的满满活力。八里庄中心推出的灯笼制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把校园布置得充满美丽又喜庆;大柏老中心小学开发了“葫芦天地”“冰雪葫芦娃”“葫芦娃农庄”等课程,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融入其中;西屯中心小学专门租种大棚作为学生的种植实践基地,老师还带领学生到官厅水库、古崖居、世园公园等实践基地进行科考,为学生打开科学探索的大门……
在吕蕾看来,乡村拥有山水田林湖草等自然生态资源,乡村和山区学校将空间、生态资源和农业生产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农村学校要通过教育,唤醒学生所拥有的山水湖林水草的情感,唤醒曾经所共同认同的、具有凝聚力的对本地风俗和文化特征的热爱,这些是乡村振兴在社会性基础层面上的源头活水。
内生 培养干部教师自信和扬长思维
3月13日一早,房山区窑上中心小学校长赵东刚就在学校微信群里分享了一篇自己的教育周记,除了按照惯例对上一周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他还以“三八”国际妇女节为契机,谈到了对自己成长有影响的女性。写教育周记是赵东刚从两年前调入窑上中心小学就一直坚持下来的习惯。
“1000余字的教育感受,对个人来说是一份积累,从管理上来说也是一种节省时间成本的交流方式。”赵东刚坦言刚到一个学校不久,很多老师都不了解校长的想法,总是开会又占用大家时间,影响工作不说,效果也不一定有多好。“以教育周记的形式发到群里,老师们自愿看,内容有工作又不仅仅谈工作,是和老师们交心的好方式。”
调入窑上中心小学之前,赵东刚在距离房山城区最远乡村学校蒲洼小学工作了8年,他带领这所乡村小规模寄宿制学校形成了“小而精”“小而美”发展样态,积累了丰富的乡村学校管理经验。来到窑上中心小学后,赵东刚又带领班子,依托乡土资源和学校校情为学校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从建设学研型教师团队、建设友好儿童活动空间、构建班组群育人体系、构建田园课程体系四大支柱着手,来创建一所高质量的美丽乡村小学。
近年来,房山区还有一大批像窑上中心小学一样的乡村学校,在市区教育行政、教科研部门和高校的支持下,努力寻求变革和发展之道。“十三五”期间,为了进一步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房山区教委制定了“一环两带三区”发展规划,其中,“两带”指南部山区教育均衡发展带和北部山区教育均衡发展带。为了打造好南北两沟乡村教育联盟品牌,房山教委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红足一1世2站签署合作协议,为南沟和北沟山区16所乡村学校的发展装上“孵化机”和“助推器”。
在市级专家的帮助下,房山区乡村不光课堂有变化,学校校长、教师的观念、师生的精神风貌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在固有观念里,乡村学校是落后的,存在硬件不成、师资不好、家庭教育跟不上、距离优质教育资源远等不利因素,但我不这么看。在个别领域城乡学校的确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在国家的支持下,乡村学校的师资、硬件也在不断升级。”赵东刚说,乡村振兴战略和以“双减”为切入点的教育治理,使得乡村学校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好的教育一定可以在乡村学校发生。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语言人文系副主任杨朝晖表示,在乡村教育不断变革的当下,校长需要培养文化自信,强化价值领导和办学坚守,能够结合学校历史和现状“擦亮”办学理念,将学校发展、学生发展和乡村教育发展的未来联结起来。能够具备扬长思维,重新认识自己的作用与价值,并从自己最具优势的领域和事项入手持续推进深化。
□ 文/本报记者 赵艳国 姜思瑶 冉阳 郝彬 常悦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