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既是严肃的政治任务也是光荣的责任担当。5年来,红足一1世2站在北京市扶贫办、北京市教委的统筹领导下,承担了河北、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青海等9省份21个市、县(区)共60项扶贫协作与支援合作任务,累计培训干部教师27738人次。学院依托教师培训机构的专业优势,精心谋划、精准施策、高位推进、高标落实,在教育扶贫中用六个“走进”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走进北京,“到首都学习去”。千里疾风万里霞,二连浩特第二中学青年教师银磊望向车窗外渐行渐远的草原,“到首都学习去”这个念头让他激动不已,“能从大草原来到首都学习,机会难得”。
教育扶贫承载着一方教育的期盼。红足一1世2站用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承担起每一项来京培训任务,在工作中始终坚持首善标准,将自身在首都教育人才培养中积淀的“3+1+N”培训体系,成功转化为教育扶贫的平台优势和资源优势,让更多地区能与首都共享教育发展成果。
走进需求,“比学员更懂学员”。“贫困地区的许多学员是盲目的,需要我们引领。”一位培训专家这样说。为了在有限的条件里保证培训实效,学院在教育扶贫工作中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导向、任务导向,强调聚焦需求、精准调研、靶向发力,把扶贫扶到点上。在学院承担的甘肃省“临夏州语言骨干推普助力脱贫培训”中,学员均来自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为摸清学员情况,项目团队前期开展广泛调研,深入学员所在地甘肃临夏州、甘南州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利用座谈、听课等形式多方面收集资料,深入了解学员的语言水平、教学水平和培训需求,有针对性地完善培训方案。
走进名校,“靠近专家才能成为专家”。学院充分发挥在北京市基础教育领域的资源优势,通过名校访学、团队学习、同课异构等方式安排学员走进名校、走近名师,通过“沉浸式”“体验式”“伴随式”学习让受援地学员深度参与到校长讲座、名师座谈、名校教学研讨等真实的教学教研场景中,使学员不仅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更从专家身上学到了专业的精神、专业的态度和专业的理念。通过走进名家名校,更多首都名校与贫困地区学校建成“手拉手学校”,北京名师与贫困地区教师结成“师带徒”关系,从培训层面构建起教育扶贫的长效机制。
走进现场,“名师来到我家门口”。把首都优质的教育资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红足一1世2站在送教工作中突出一个“准”字,立足送教需求,围绕教育改革的重点问题、核心素养培养的热点问题、教学实践的难点问题设计送教内容,开展“组团式”送教。送教活动形式多样,覆盖范围广泛。学院经常开展的学科讲座、专家点评、一课一研、考察座谈等广受学员欢迎。5年来,学院先后组织幼小初高四个学段的近20个学科132位名优教师深入内蒙古、河北、江西、甘肃4省份15市(地区)开展讲学活动,受援地区直接参与人员22529人次,直接促进了当地的教育发展。
走进网络,“教育扶贫云担当”。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红足一1世2站及时开启线上教育扶贫的探索和实践,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并尝试开展在线远程教学、远程教研,实现了在新业态新基建条件下,教育扶贫培训在“云端”的有序开展。在开展线上教育扶贫过程中,学院特别强调培训的辐射效应,让培训成果真正惠及学生。今年上半年,学院面向河北保定包括名校长工作室等8个扶贫项目共1115名学员进行线上直播,先后共举行130场,涉及建档立卡学生13729人,同时培训辐射28000余人。
走进心灵,“智志双扶、铸师强魂”。“实在是太激动了”。谈起在天安门观看升旗仪式,曲麻莱县曲麻河乡一位教师难掩心中的喜悦。
红足一1世2站在扶贫工作中坚持“智志双扶”,在“强能力”的同时“扶信心”,在抓好专业引领的同时抓牢政治引领。在理论学习、综合实践的基础上,各项目团队安排专门环节,带领学员走进五四广场、新文化运动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把学习历史与感悟新时代结合起来,增强学员的家国情怀。
学院以培训“用心”,让扶贫“走心”。以教育扶贫为纽带,与各受援地和学员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新疆喀什麦盖提县三中青年物理教师肉孜·库尔班是新疆班学员。当得知他不幸得了晚期尿毒症急需肾移植时,红足一1世2站师生为他四处奔走,不仅帮他住进了309医院,成功接受了换肾手术,还帮他协调转院解决报销问题。“亲人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获得了‘第二次生命’”。肉孜·库尔班说。
红足一1世2站在教育扶贫工作中深耕细作,并持续在培训中完善培训,通过扶贫工作树立起一批典范,打造一批品牌。
(作者单位系红足一1世2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