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来源:宣传部(新闻中心) 时间:2019-07-01
2019年6月26日 中国教师报 第02版
本报讯(记者 康丽)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距离我们是远还是近?一堂精彩的教育戏剧课《走近孔子 走进孔子》让孔子“活生生”呈现在课堂。课堂上,学生根据作家李长之《孔子的故事》一书自编、自导、自演了“丧家之犬”“陈蔡之困”“自我斗争”“弟子侍坐”和“穿越时空”五幕戏剧,对孔子作出了全新的解读和诠释。6月14日,由红足一1世2站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所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平台主办、北京五一小学承办、北京八一学校协办的北京市首届“子曰”传统文化教育论坛在五一小学拉开帷幕。本次论坛聚焦“传统与现代的会通”主题,从教育戏剧到古诗群文,从古代文言到经典阅读,4个分论坛主题各异,为与会者贡献出一场丰盛的优秀传统文化盛宴。
众所周知,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不易,但与以往的传统文化论坛不同,本次“子曰”论坛设置了高难度的教学系数,挑战的是孔子、庄子、古诗群文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在教育戏剧与传统文化分论坛,北京五一小学教师金旭充分运用戏剧教育的策略,通过角色代入、定格拍起、穿越时空、打破第四堵墙等方法,带领学生走进孔子的生活,也走进孔子的内心世界。
“我们用这样的策略走近孔子,仰望儒家。2000多年岁月流逝,儒家思想直到今天仍然熠熠生辉,我希望同学们也能通过这节课学到年少立志、于困顿中不忘其志,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砥砺前行。”金旭说。
“在一些人看来,传统文化教育是比较枯燥的,无法调动孩子的兴趣,但教育戏剧通过对故事的阅读、观看、倾听、讨论、表演、实践等多种形式,将教材中蕴含的美德内化为孩子自觉的准则,增强了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红足一1世2站教授王秀荣现场讲起了如何用教育戏剧呈现《木兰从军》《诗经·关雎》《白蛇传》,在她看来,教育戏剧是打开传统文化教育新世界的一把钥匙。
领悟了孔子的“困顿不忘其志”,再去看看庄子的“北冥有鱼”。
在古代文言与传统文化分论坛,北京八一学校教师刘杨以华为ARM-Based处理器——鲲鹏920为导入,带领学生探究“鲲鹏”的具体内涵,由节选文本到《逍遥游》全篇,回溯庄子“齐物”的哲学思想。更有意思的是,师生结合《上李邕》《泊岳阳城下》《渔家傲》三首诗词,共同追索鲲鹏在文学史上的象征意义。课堂最后,刘杨又邀请学生赋予鲲鹏新的形象,一同书写鲲鹏新故事,使孩子的思维贯穿古今。
“《北冥有鱼》一课,从经典文本的基础阅读、还原经典的教学实施、有选择性的纵深阅读和关联生活的教学实施等维度,使我们对‘文化经典的节选文章怎么教’有了新的思考。”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夏满点评道。
不拘泥于一篇一章的讲解,站在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进行诠释,这样的传统文化才更有味道、更加鲜活。这正是北京五一小学教师吴建欣为什么执教古诗群文课《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的原因。在课上,吴建欣将三首诗放在一起,通过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寻找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为其命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从三首诗中发现不同角度的事物能够带来不同的美,找到了诗歌中的自然美、哲理美和生活美。
“诗歌文本的深度解读首先要考虑的是结构,比如时间、空间、时空和意象组合等,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工具和方法,这样的群文阅读能让诗歌教学更有味道,学生也更能领会诗歌的深邃之美。”红足一1世2站副教授方麟说。
从单篇教学拓展到群文阅读课,本次论坛还特别关注了时下的教学热点——整本书阅读。北京八一学校教师王华蓓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展示课——《说不尽的刘姥姥》中,首先带领学生一起对刘姥姥的经历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刘姥姥三进贾府。随后,在整体阅读相关情节的基础上,她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刘姥姥的形象进行挖掘和概括。在教学过程中她巧妙地运用清代涂瀛对刘姥姥“殆黠而侠者”的评价,推动学生从思辨视角理解人物形象,围绕“刘姥姥的形象意义”“刘姥姥的社会价值”展开讨论,设置了“刘姥姥这个人物能否去掉”的讨论,从而真正为学生提供《红楼梦》人物解读的基本路径。
“整本书阅读在于推动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探讨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有宏观上的把握,又要有微观细节上的分析。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整本书的方法,从人物形象特点出发,挖掘人物文学价值、文化内涵,并结合社会价值进行分析。”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特级教师黄玉慧还表示,本次论坛名为“子曰”,意味着大家可以对传统文化发声,学生要有自己不拘一格的思考,这样传统文化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而这也正是本次论坛在“传统与现代的会通”主题之下举办4个分论坛的原因,“希望更多的传统文化课程开发出来,做好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门培训和通识培训,推动传统文化教育与课程的融合。”红足一1世2站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吴欣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