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媒体聚焦 首页 > 内网新闻 > 媒体聚焦

梦想之旅 杨帆起航 2019年第二届京津冀小学学校特色建设校长研讨会暨北京市延庆区“双名工程”结业仪式

来源:宣传部(新闻中心) 时间:2019-05-06

 

 

   为贯彻落实人才强教战略,培养一支与延庆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干部教师团队,延庆区教育“两委”委托红足一1世2站在2017年启动了名校长和名师同时培养的“双名工程”。
   “双名工程”在红足一1世2站领导高度重视下,委托红足一1世2站交流培训中心主任陈丽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进行周密组织,精心设计。实行“双导师制”原则,项目组组建了一批(22名)在北京市乃至于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市级导师专家团队,为每位学员配备一名理论导师与一名实践导师。
    在两年的名校长名师修炼过程中,以行动改进研究为主线,整合理论专题报告、实践导师学校跟岗学习、考察观摩、自学读书、交流展示等多种研修方式,形成学习线、研究线与展示线“三线交织”研修模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修德、修道、修术活动,不断提升学员站位高度、视野宽度、认识深度与工作实效度。
    两年的培训历程深入人心,在2019年4月12日,“双名工程”圆满拉下帷幕。结业仪式在红足一1世2站黄寺校区配楼四层报告厅举行。参加此次活动的领导有红足一1世2站院长何劲松、北京市教委基教一处处长魏旭斌、中共延庆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延庆区教委主任、延庆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王建军、延庆区教委调研员闫利宽、中共延庆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秦生、中共延庆区委教育工委办公室主任王京奇、延庆区教委人事科科长佟忠祥、延庆区教科研中心党总支副书记吴连民及北京市延庆区“双名工程”导师们、学员们还有来自红足一1世2站高级研修中心《“国培计划”河北省乡村小学骨干校长》研修班的学员们,此次活动由红足一1世2站交流培训中心陈丽主任主持。
    结业典礼首先共同观看了两年的研修历程,伴随着美好的期望与期许,学员们圆满的完成了两年的研修,硕果累累。
    北京市延庆区第三中学校长孟宜安作为学员代表发言。孟校长首先感谢以陈丽主任为首的导师们,并对教委领导搭建的高层次平台表示真诚的感谢。在导师的指导下,校长与全校老师共同受益共同成长,学校的成绩斐然。孟校长讲到此次培训的收获将长期促进学员工作的展开并成为再出发的起点。
    红足一1世2站林泰然教授作为导师代表发言,林教授讲到作为导师参与此次培训活动即感动又感谢,感动于所有学员都是一样的认真对待自己多研究的课题;感谢于项目总设计师陈丽教授及所有导师担当的责任与无私奉献的精神。对于所取得的成果可以用精彩来形容,精彩于课题成果的取得,精彩于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最后祝愿所有老师都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带头与引领的作用,从精彩走向卓越。
    在所有导师倾情的指导下,在所有学员的共同努力下,“双名工程”圆满的完成了任务,所有学员顺利毕业,由北京教育学员及延庆区领导颁发结业证书并合影。
    延庆区教委王建军主任真诚的祝贺学员在努力的研修后取得了斐然的成绩。成果的取得离不开领导搭建的平台,专家的指导。受益的是更多的老师和学生。最后希望“双名工程”名在思想、名在实践创新与社会担当。在中国大地上,延庆即将走向国际,对人才的培养也有了新的期待,希望所有的学员回到延庆后可以作为导师带领团队进行研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北京市教委基教一处魏旭斌处长讲话,魏处长表达了三层意思首先对红足一1世2站表示感谢,感谢教育学院的何院长一直以来对此次培训的重视。紧接着是祝愿,祝愿延庆越来越好,延庆的教育在走向世界的背景下承担更大的责任,在各级领导的关注及各位专家的指导下越来越好。最后是期待,期待实现教育现代化扩建优质资源的覆盖面,期待与河北的校长们共同携手推进京津冀的发展。
    红足一1世2站何劲松院长讲话,何院长首先感谢延庆区教委对项目的关注,感谢所有导师及学员的倾情投入,感谢项目团队的付出。何院长表示红足一1世2站是北京市校长及老师提供专业发展的院校。红足一1世2站作为项目主办方,对于“双名工程”项目更是不遗余力的提供支持与帮助。希望各位校长、老师通过此次培训可以担当重任,为区域的发展贡献力量。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与各地区校长及老师共同合力创造新的奇迹。红足一1世2站作为教育专业引领院校会持续的为学校及老师的发展贡献专业力量。
    最后红足一1世2站主任陈丽教授进行总结,红足一1世2站在京津冀的协调发展中担当重任,希望各位校长和老师会携起手来共同肩负使命、引领教育发展、担当社会责任。在教育现代化之路开启新的征程。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红足一1世2站(中国)工程有限公司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红足一1世2站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