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媒体聚焦 首页 > 内网新闻 > 媒体聚焦

培养创新人才 教师需“蝶变”发展(现代教育报)

来源:组宣部 发布 时间:2018-01-27

  2017年10月23日 A7版

  “基础教育人才发展20人北京论坛”是红足一1世2站为探讨解决基础教育中教师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打造的具有智库功能的重要学术会议,每年举办一次。当前,立德树人使命下的教师发展话题被持续关注和热议。近日,2017年“基础教育人才发展20人北京论坛”举行,知名学者、教育行政领导、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围绕“教师如何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师德师风教育”“教师如何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三个论坛汇聚智慧,展开研讨。

  ■专家观点

  教师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关键

  胡卫平:创新的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大批创造型人才,人才的创新素质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培养,如果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培养好,高等教育阶段谈素质教育是非常空的。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学校环境创新指数对教师教育能力、教科研能力以及创新教学行为产生显著影响,而教师又通过影响学生的创造性倾向和创新学习,来影响学生创造力。所以发展学生创新素质,教师很关键,环境很重要。基于多年对儿童青少年创新素养的研究,我们建议学校工作从实施创造性教学、构建创造性课堂、培养创造性教师、整合创造性资源、营造创造性文化入手。

  青少年创新素质培养的四种有效模式:一是课堂教学创新模式。提出了思维型教学原理,并强调了包括创设情境、问题提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反思、应用迁移等基本要素。二是活动课程模式。将创客教育和STEAM教育有机融合,建构的学思维、学探究和学创新三个层次的活动课程体系。三是中学与高校联合培养模式,例如“春笋计划”。四是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建构由基本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教学研究与自我发展能力、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的教师专业能力层级结构模型的同时,建设信息化支撑系统,探索了有效的培养和培训模式。

  ■区域经验

  提升教师STEM教育实施能力

  罗滨:互联网已经深刻塑造和改变了世界面貌、信息传播、经济运行与生活方式。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担当精神的拔尖创新人才是时代所需。因为,拔尖创新人才能够主动顺应社会发展,迁移创新能力和解决真实问题能力强,拥有跨界思维并能够解决未来问题。基础教育领域要大力培养创新人才。

  教师的责任是立德树人,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创新人才成长的长期发展过程来看,人人都有成为创新人才的潜质。因此,创新能力培养首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从小开始。其次,根据学段水平的不同,通过让学生完成挑战性任务,进行实践体验,进而层级发展。最后,部门之间要合作与协同,打破壁垒。

  教师素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比如,STEM教育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要求。教师应该对价值整体理解,不管哪个学科老师都需要具有跨学科融合能力、工程技术方法实践能力、课程研发能力以及STEM教师实施能力。海淀教师进修学校成立了创新教育研究中心,探索跨学科的教研机制,尝试研发基于项目的STEM教学案例和项目实施实验,提升教师跨学科整合教学的能力。我们认为,加强STEM教育,应该重视顶层规划;应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师的学术能力;应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相结合;最后还要建立UDS协同创新机制。

  ■学者视角

  “志趣”影响创新能力发展

  文雯:教育是连续的,人为分成不同阶段是为了方便实施教学培养。高等教育相当于基础教育出口,不妨从出口反观一下创新人才培养。

  当今,新型技术发展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未来人才市场将分为三个等级:非规律性工作、规律性工作、非规律性地方工作。规律性工作将大量被机器替代,而需要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非规律性工作依然存在。批判性思维、好奇心想象力、创新能力等是从事“非规律性工作”的重要能力,也是创新人才的关键性能力。

  许多实证调查显示,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着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先天不足”。一项研究表明某顶尖大学理工科实验班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志趣”,学生不清晰“为何而学”。中国顶尖大学与美国同类顶尖大学进行对比发现,中国大学学生师生互动严重不足,这尤其体现在学习反馈方面,这跟是否与老师讨论成绩的文化有关,老师权威不能被挑战影响创新人才培养。人的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处于非正式学习环境中,越是具有创新潜质的人学习方式越多元,学校教育只是他们学习的一部分。因此,我们须知,创新人才培养是全过程性、全方位性、全周期性的;真正影响教育品质的事情发生在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创造性能力的习得并不只发生在正规教育中。就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言,学校如果不能培养就不要伤害。

  探索教师发展“蝶变”之旅

  王牧华:一只毛虫如何跨过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创新思维思考的答案就是变成一只蝴蝶飞过去。如何实现教师发展“蝶变”之旅,是探索教师从合格教师成长为创新性教师、教育家的过程。

  从生态哲学视角看,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生态三要素:场域、事件和生命。场域即教师工作、生活的教育空间,该空间产生促进教师成长的群体动力;事件,即教师投身于其中的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生命,即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的生命自觉和自我实现,表现为教师创造力的充分发挥。

  公共知识与个体经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二者相互转化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专业发展经历“快乐的教书匠人”“神奇的魔术师”“终身学习者”三个阶段。教师的身份、角色和思维则要进行“面向学生-同向而行-面对自己”三次转变。

  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之旅,即是教师的“蝶变”之旅。为此,教师需转变身份,从课程实施者变为课程开发者,从教学工作者变为教学创新者。深度参与学校的课程改革,助推学校课程改革实现内源发展,同时,着眼于培养创新人才,实现教学创新。

  ■学校案例

  丰富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陈伟孟:好的教育=好的教师+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最核心力量。在“立德树人”引领下,人大附中成立了课程发展中心、创新人才中心、教师发展中心,从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和教师个人等不同层面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师发展实践。学校鼓励教师结合自身兴趣和特长,加强个人发展并为教师的发展需要提供各种有利平台。除常规师徒结对、基本功大赛外,还通过青年教育发展中心的讲坛,让老师表达对学校的愿望、愿景,年轻教师通过论坛分享自身特长与教学、班主任工作结合起来的经验。

  在教育创新方面,人大附中走在前沿:智慧校园建设做了很大投入,以人工智能推动智慧教育发展。学校进行创新人才培养,多年前就开始进行试点项目,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项目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部分。以课程体系为例,包含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也包含了面向特长学生的高端类课程。高端类课程又分为学科竞赛类课程、大学先修类课程、科研实践类课程。

  ■域外声音

  1万小时理论助创新人才成长

  兰德·埃普林:谈到创新,想到的都是解决问题能力、探究能力、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等关键词。在中国学校里,现在正进行着了不起的创新人才培养。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成为创新人才掌握的三个元素:第一个是深度的练习;第二个是要有点燃的热情,即持续做一件事的动力;第三个是接受专家的培养和培训。教师其实就是教练,1万小时理论也适用于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但1万个小时怎么去练习,需要艺术、方法和策略。有时候,要敢于冒险走得远,才可以知道自己到底可以走多远。

文/本报记者 雷灵 整理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红足一1世2站(中国)工程有限公司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红足一1世2站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