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媒体聚焦 首页 > 内网新闻 > 媒体聚焦

专家就“教师如何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建言—— “学高”之外 更要“身正”(现代教育报)

来源:组宣部 发布 时间:2018-01-27

  2017年10月9日 A7版

  核心提示:“基础教育人才发展20人北京论坛”是红足一1世2站为探讨解决基础教育中教师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打造的具有智库功能的重要学术会议,自2016年始每年举办一次。当前,立德树人使命下的教师发展话题被持续关注和热议。近日, 2017年“基础教育人才发展20人北京论坛”举行,知名学者、教育行政领导、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围绕“教师如何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如何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三个论坛汇聚智慧,展开研讨。

  ■专家视角

  教师道德发展是关键

  鄯爱红:落实核心价值观,教师的道德发展水平起着关键性作用。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教师对其有深入理解,内化为品德,同时通过言行影响学生。

  对于道德发展水平相对成熟的教师而言,应该不仅具有判断是非、知法守法的能力,而且还应认识到法律和道德的人为性和局限性。教师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有独立的价值标准,具备了一种道德创造能力,能够整合并超越现有的道德观念或规范,并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智慧地创造性地解决道德困境。

  提高教师道德发展水平的方向在何处?一是教师要准确理解,并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三是要培养负责任的态度,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教师的信仰。如此,才能使教育不停留在书本上和言语中,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行动中,内化到人格中。

  除此之外,教材内容、教学方式等也是影响核心价值观在中小学落实的几个关键方面,应该予以重视。

  培养学生

  做主动践行的公民

  迟希新:学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础性和生活化的研究,即把相对抽象的内容进行贴近学生班级生活和年龄特征的解读。把24字的“压缩文件”解压成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的“普通文件”。同时,教师要明确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让孩子背诵、歌颂和赞美核心价值观,而是要培养把核心价值观作为坚定信念,并主动践行的合格公民。

  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提升两种重要能力。首先,要提升分解、细化教育目标的能力;其次,教师应能区分装在心里的“大目标”,和写进教案或班级活动方案的“小目标”。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信仰的“大目标”要通过每次教学和活动“小目标”的累积得以实现。

  此外,教师还要构建“大活动”教育理念,创新活动策略,把教学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家校沟通以及主题班会等,整合在某一教育主题下进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定是外在价值观的积极引领与学生内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自主构建的有机统一。因此,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必须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学校经验

  长效机制深入探索“立德树人”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传承学校百年“立人为本,成志于学”的传统中,在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形成了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长效机制。

  第一,“成志教育”是落地立德树人的行动纲领。学校以“成志教育”为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服务社会、国家和人类。

  第二,“1+X课程”是落地立德树人的主要渠道。“1+X课程”是学校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构建的主要实践载体,纵向上契合国家强调的学段衔接、全程育人,横向上契合国家强调的全员育人、协同育人。

  第三,“大数据+关键事件”是落地立德树人的特色评价。学校创新学生的品德评价,基于大数据,构建学生品格养成的个性化分析系统,从行为习惯、学习动机、意志品质,对学生进行个体成长轨迹的描述。关键事件评价采用简洁的语言、代表性的图片影像等方式,如实记述关键事件对学生品德成长的重要影响,主动勾勒品德成长“图谱”。

  第四,段部管理+整合包班是落地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学校变校级职能部门为学生品德养成研究部门——学生素养中心;变年级组、学科组为段部实体管理,促进教师打破学科界限“全员育人”。

  用生命影响生命

  吴甡:在中小学落实核心价值观,首先应强调教师观念更新。教育本身要着眼于人的发展,所以核心价值观的落实,不应是一项工作,而应该被视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具体阐述。如果对教育本身理解不到位,就会影响对落实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容易使教育失去很多东西。

  其次,教师是关键。学生核心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寄托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教师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要先做什么样的人。

  再次,标准是核心。要用新的质量观标准去衡量落实情况,要通过规范化建立育人标准,从而成为教育的行为自觉。

  最后,评价是落实保障。根据现在对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教师要明确哪些做法更有效,哪些设计更贴近实际,改变评价就是对学生成长指出了道路。

  ■名师观点

  以行动公益促落实

  万平:落实核心价值观需要从宏观着眼,微观立行。学生良好素养的培养应该始终和“行动”相连,在行动中习得、积累,形成素养并内化为品格。从1993年成立红领巾义务打气队开始,史家七条小学把行动公益坚持了24年,通过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素养,把优质公民的自觉服务意识深入到教育的每一天。学生通过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利人利他 助人助己”的公益行动当做平常事、快乐事。

  2012年3月,史家七条小学成立“行动公益社”,通过爱心社团、打气社团、文明礼仪社团、绿色环保社团、国旗护卫社团、奇巧启智社团、公益传媒社团等七个社团,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种子播在孩子的心田。学校的《核心素养·行动公益》是一份价值观培养策略简报,更见证着行动落实核心价值观的力量。

  构建生命成长共同体

  郑丹娜:落实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首先应当提升认识,先其成长。对于小学生而言,身教重于言传。教师要在从教过程中不断修炼自己,注意言行,做学生的榜样。

  小学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萌芽时期,教师应当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孩子成长困惑。通过与孩子建立“悄悄话”,让其成为老师和学生心灵沟通的方式。对孩子各种问题的接纳、和孩子友善的交流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师生的平等、人与人交往的和谐,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教师要营造互动氛围,促进生生间温暖交往。“温暖的教室不排他,和谐的集体全接纳”。教师倡导学生间的彼此接纳,共同成长,帮助学生在集体中组建生命成长共同体,在友善交往、相互信赖中形成积极上进、自我尊重的价值观。

  教师还要强调家校的协调共育。身为教师,要先考虑“能为家长做些什么”,再想“能联合家长为孩子成长做些什么”。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应给孩子更多的活动和体验平台,营造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成长的良好环境。

 文/本报记者 雷灵 整理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红足一1世2站(中国)工程有限公司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红足一1世2站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