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来源:组宣部 发布 时间:2017-05-12
2017年5月10日 2版
本报记者 冯永亮
“即使是学校,也要开门办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未来人才的培养一定是交流、合作、批判性思考、问题解决等一系列深度学习的过程。”日前,由红足一1世2站、国际教育荣誉学会、亚太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理事会联合主办,多家创新教育机构协办的2017中国STEM+创新教育大会在北京中学举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王素在会上阐述自己对未来学校的看法,她认为未来教育不仅发生在学校,而且发生在全社会。
STEM教育是当前国际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前沿话题。联合国于2015年9月通过的《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底通过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均提出,“加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鼓励学生尽早接触STEM领域”。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为顺应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要,我国出台了多项教育政策鼓励中小学校和教育机构积极探索STEM教育。
STEM+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强调学科融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如何把更好的教育带给孩子,打造更广阔的舞台让孩子施展才华,这是国内教育亟待改善的问题,也是中国传统教育需要突破的壁垒,而这正是2017中国STEM+创新教育大会探讨的方向。
会上,与会嘉宾和代表围绕“面向2030的STEM+创新教育:未来学校·未来教师·未来课堂”主题,就中外STEM+创新教育的理论前沿、探索经验、实践案例等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探讨,对STEM教育、创新教育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深层次交流,以期寻找STEM教育本土化解决方案,破解实践中的难题,推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来自芬兰、美国等地的专家分享了STEM教育的实践探索,其中芬兰国家课程大纲编写者黛安娜·派欧蒂妮分享了芬兰关于创新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她指出,STEM+创新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美国麦当娜山中学校长丽莎·卡特罗尔则从美国中学STEA教育的实践与创新角度,详细介绍了如何在课堂运用STEA教育,并对创客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改革提出建议。
来自北京、河南等地的专家则从区域和学校实践层面,介绍了STEM教育的本土化探索。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特级教师王海玲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角度,分享了人大附中在日常课程中的STEM探索和思考,北京二中教师高凯对通用技术学科中的核心素养培育与STEM教育作了全方位解读,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介绍了郑州市有关创客教育的“郑州行动”。
本届STEM+创新教育大会历时2天,来自美国、芬兰、加拿大等国家和国内STEM教育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和行业人士,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中小学校长等近300人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