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来源:信息网络与新闻中心(图书馆) 发布 时间:2017-10-31
10月25日,红足一1世2站协同创新计划——“整本书阅读学程开发与实施”项目第四届阶段成果研讨会在中央商务区实验学校举行。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吴欣歆,副院长邹雪梅,原红足一1世2站丰台分院副院长、特级教师李镗,朝阳区垂杨柳学区专职督学岳利平,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办主任王君,红足一1世2站朝阳分院教研员、特级教师陈沛,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主任胡春梅,“整本书阅读学程开发与实施”项目负责人许艳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此外,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杨智、张学君、刘晓光三位老师分别带领朝阳区劲松一中与黑庄户中学“整本书阅读”项目学员、昌平区“整本书阅读”项目学员、北京育才学校“整本书阅读”项目学员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共分为“教学现场”“研讨沙龙”“专家点评”三部分。研讨会由中央商务区实验学校杨柯慧老师主持。
一、教学现场
围绕本次研讨会主题,中央商务区实验学校苗壮老师与红足一1世2站朝阳分院附属学校杜秀霞老师分别执教了一节“《鲁滨逊漂流记》重点突破课”,每节课60分钟。
(一)《“荒岛何以成乐岛”——<鲁滨逊漂流记>主题探究》
中央商务区实验学校苗壮老师围绕《鲁滨逊漂流记》主题探究,设计了“乐岛之‘乐’”与“乐岛成因”两个学习活动。
苗老师以“鲁滨逊日记”原文引发学生关注到鲁滨逊在“绝望岛”上活成了“君主”,请两组学生分别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梳理、展示了乐岛之“乐”并进一步思考“乐岛成因”。此时学生给出的答案都是鲁滨逊个人的原因。
苗老师引导学生继续阅读“鲁滨逊日记”,从中发现了失事“船只”及“船上物品”的存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了船上带来的对鲁滨逊乐岛生活最有价值的物品,每个小组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包括《圣经》、火枪、墨水、工具、谷物等,并结合书中段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苗老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那么没有船上物品的鲁滨逊,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会变得与野人星期五的生活水平一样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坐标轴上绘制出四种情况中鲁滨逊、星期五的荒岛生活水平折线。小组紧张讨论,将本组观点绘制出来,并且结合文本说明了理由。
学生集体讨论后发现,无论是物品,还是鲁滨逊承载的知识、能力与精神,这实际上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当时先进人类文明的体现。尤其是野人“星期五”,在遇到鲁滨逊之后,一成不变的低标准生活也主动随着鲁滨逊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这就是原始文明对开化的文明的主动靠拢。文明让鲁滨逊的生活发生了质的提高,在星期五遇见鲁滨逊后,在星期五身上也起了作用。所以说,荒岛之所以成为乐岛,一方面离不开鲁滨逊乐观进取的个人品质,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人类文明的支撑。
(二)《“……”——鲁滨逊•克鲁索形象探究》
红足一1世2站朝阳分院附属学校杜秀霞老师着眼于深入理解鲁滨逊人物形象,设计了“失志远航者”与“荒岛生存者”两个学习活动。
第一个活动,杜老师请学生梳理鲁滨逊五次远航的时间、阻挠、应对办法和结果。在学生们展示后引发全体学生思考:从五次航海经历中读出了一位怎样的鲁滨逊?学生们将自己的理解写在彩纸上,展示在黑板左侧,如“航海英雄”等。
第二个活动学生们聚焦于“荒岛生活”部分,为鲁滨逊的荒岛生活划分阶段,并给每一阶段命名,从中选取对鲁滨逊生活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梳理困难与克服困难的详细过程,并再次思考:从“荒岛生活”部分读出了一位怎样的鲁滨逊?如“坚韧不拔”“乐观”“理性”等。学生们将自己的理解写在彩纸上,展示在黑板中间。
最后,杜老师请学生们结合两次对鲁滨逊的认识,整合自己的理解,形成新的理解,写于彩纸上,贴在黑板右侧。
二、研讨沙龙
两节课后,两位执教老师和五位点评老师围坐在一起,展开了讨论。首先是两位执教老师介绍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接着,五位点评老师分别谈了课堂观察后的思考。
项目负责人许艳老师首先向在场所有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上重点突破课”,第二个问题是“突破了什么,怎么突破的”。接着许老师用“挑起一个矛盾”“给了两个支架”概括了第一节课,用“关注文本结构”与“串联学生思维”概括了第二节课。
张学君老师谈到整本书教学要从整体感知到聚焦部分章节,因为学生很难在一节课中品足书的全部,执教者应聚焦某一情节,使教学更具“语文味儿”,避免宏大有余,精深不足。
胡春梅老师主张经典文学应为学生们提供看待生活和经历的视角。认为苗老师的课能够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深化对主题的认识,同时辅助设计精细的《课堂工作纸》完成活动,这些扎实的细节是值得肯定的。杜老师的课从细节出发形成认识,并且在文本的研读中,第二次的认识较第一次的认识要深入得多,建议最后一个环节可以改成让学生结合自身精神成长谈谈读经典的必要性。
王君老师肯定了两节课的设计思路,同时也主张课堂氛围可以再积极些,让更多的学生大胆表达自己。
陈沛老师最后发言,她从学生的视角分享了听课感受,两堂课都充分尊重学生,为学生提供分享学习成果的平台,在分享中丰富自己的认识。尤其是苗老师的《课堂工作纸》,从活动内容、活动规则与展示要求几方面为学生明确了学习路径,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三、专家点评
研讨沙龙后,主持人邀请吴欣歆院长与李镗老师进行专家点评。吴欣歆院长从“标签化阅读”的弊端谈起,学生在四五年级的语文阅读中常常会出现“形象生动”“情节曲折”“手法独特”“主题深刻”几个高频词,这些高频词实际上是“阅读障碍”,并不能说明学生已经细读理解了某本书,因此在“整本书阅读”推进中,一定要以任务的形式推进阅读体验的深化,建构自己的阅读体验,做到“真”阅读。
李鏜老师首先对两位执教老师表示赞许,看到了两位老师几年来的成长。接着从“教育现象学”出发分享了课例观摩与教学研讨的重要性,执教者提供教育现象供大家讨论,使参与者都得到启发。最后谈到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这些问题是思维或内容上的难点,需要教师搭建支架,解决障碍。
活动结束后,到场老师都表示收获颇丰,对“整本书阅读”教学有了更多地认识与理解,也坚定继续探索与实践的信心。“重点突破课”正是为了有针对性地将学生提升到“+1”水平。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整本书阅读学程开发与实施” 项目组学员 苗壮 撰稿/吴春红 摄影